南都讯 记者曾海城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多段视频,显示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一处建筑工地上,疑似挖掘到了商周时期的遗址,当前正进行保护性考古挖掘工作。
据南都记者了解,这个工地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格田村附近。航拍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些身穿印有“深圳考古”字样的工作服的人士正在进行挖掘作业,周边还有数个展板,上面展示的信息包括“白田山遗址,与化工园一期用地重叠面积约为159172平方米,其中包含1-3号岗的整体部分以及4-6号岗东坡的区域”等内容,信息详尽明了,显得颇为专业。
在2022年深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期间,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2001-2022年度)成果展”。经过南都记者的搜索,“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2001-2022年度)成果展”中对白田山遗址的研究有详细描述。该遗址位于鹅埠镇格田村白田山的西坡,西侧则是一片低洼的区域,溪流从南向北流入南门河。根据采集情况,遗址可分为四个采集区及一个采集点,发掘出的遗物主要是商周时期的陶片,其中大部分是记质陶,另有少量为夹砂陶,纹饰包括夔纹、方格纹、重圈纹和叶脉纹等。根据遗物分布的情况,初步推测遗址覆盖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尤其根据采集到的遗物特征判断,白田山遗址无疑属于商周时期的遗址。
展开剩余49%据了解,商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大约跨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56年,也就是说,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可能有相对规模的人群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地方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南都记者在查阅公开报道时发现,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21年底启动了针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考古调查工作(2021-2022年度),并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全面的踏查,同时开展了窑址的专项调查。经过将近三个月的现场勘察,考古队在合作区内新发现并确立了多个重要地点:先秦遗址4处、遗物点28处、古建筑9处、古墓葬279处、明清窑址5处(其中包括三普登记点1处)、近现代的历史遗迹和革命文物各2处、古村落8处、古驿道4段,以及13通碑刻。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合作区范围内总共达到了15处,其中包括1处东周遗址、3处明清窑址、1处明代古驿道和3处明清古寨。
公开的报道还提到,考古调查的工作人员首次在合作区内发现了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这一发现使得该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历史时限提前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此外,白田山、新厝、秋塘等商周时期的遗址被新近发掘,这一系列重要发现表明,商周时期已经有较为大规模的人群在这里蓬勃发展、繁荣生息。
发布于:天津市宜人配资-炒股技巧-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